乒乓球高手赢球的秘密:这些“看不见变化”才
发布时间:2025-08-22 08:11
今天WTT瑞典大满贯赛精彩场次不少,比如孙颖莎VS早田希娜、王艺迪VS桥本帆乃香等焦点战,但时间都安排在晚上,比较晚。那么,不等不靠,写点别的。工作闲暇与几位球友在读者群里畅聊,从器材使用到温瑞博表现,再到业余球友赛练结合,再到为什么要主动总结......聊天很随意,想到哪聊到哪,但是很多话题本身具有普遍性,所以有了下面的文字。
01 高手高在哪?在知乎看过一个观点,说得非常细致到位。所谓高手,其实在比赛过程中,会比一般人有更多技术细节和变化手段,只是一般球友看不出来。高手率先调整了,水平低的人并没有跟上,然后出现一堆失误,就会认为是自己失误多、状态不好之类,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对方的主动调整。举个例子,比如,接发球都是搓,一开始是慢搓,对手接起来非常舒服,上手也很顺畅。然后,高手先调整了,同样是慢搓但是加入了转不转的变化,然后对手一会下网,一会出界,出现很多失误。这时候很多人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体力下降导致准确率下降,并没有意识到是因为高手变化了,造成自己的失误。高手,有无数种这样的变化细节。这个并不神秘,经常打比赛的,都会有感觉。很多变化,是不为人知,不易被察觉的,但是自己非常清楚。讨论技术,我从不愿意神秘化、高端化,乒乓球就是乒乓球,没那么高精尖。“看不见”不代表没有,“看不到”能说清楚,慢慢会接近真相。顶尖领域道理通用。以前的老瓦、马琳,现在的马龙、樊振东、孙颖莎,很明显比其它选手,多很多这样的“技术细节”。所以,你看老瓦、马琳、马龙、樊振东、孙颖莎,好像来回也就是那几下,但他们就是能赢,换成别人,就有时候不灵。简而言之,就是高手手上更有“活”,会有更多变化。
02 业余想提高需要每周花多长时间?按照我的理解,业余球友如果想保持,一周一两次就可以;如果想提高,无论是自己练还是跟教练学,一周三四次是最最基本的,每次2-4个小时,这个量都没有,提高是天方夜谭。量变引发质变。量,如果都到不了,没提高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永远是一份付出,一分收获。当然,也不用太强求自己,乒乓球对业余来说,本身还是健康和快乐导向。
03 温瑞博未来可期?有球友说,“今天温瑞博跟雨果打的真好啊,未来可期,输的有点太可惜了,都是领先很多,快赢的时候手软了,要不然绝对三比零拿下。”风物长宜放眼量。一次两次比赛不算啥,到底是否是千里马,还要多次比赛验证才能判断。没露过头的小将为啥刚一出来显得特别猛?大概率不是因为水平高、功底扎实,而是因为敌人在明、自己在暗,他熟悉对手,对手不熟悉他,加上毫无心理包袱,所以看起来猛。林诗栋刚出来时候,不比这一把的谁都猛?现在不也照样进入瓶颈期了?所以,为啥马龙、樊振东难得?长期站得住脚,才是线 业余更适合用什么风格的球板?业余球友使用器材经常会出现如下困恼:对自己实际打得舒服、能驾驭的球板,内心深处反而有一点点“轻视”,觉得自己可以用更猛的球板。然后,更换了之后,因为不适应问题,打起来反而各种难受。比如斯帝卡45、尹航特制这类型球板,名气远不如VIS,打感也偏稳定风格,其实无论是比赛,失误少,还是训练,提升手感,都非常适合业余球友。但是,总觉得不够给力,差一点点。用了理论上最经典的VIS之类,实际又并不舒服。
05 业余球友如何以赛代练?业余所谓的“以赛代练”,其实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。业余不练,也没人管的,哈哈,所以不用如此冠冕堂皇。但是,业余在打比赛过程中,特别是经常参加高水平比赛过程中,确实可以收获很多,特别是一些训练练不到的东西。业余打比赛,收获的主要是比赛的经验,包括面对不同对手的不同应对经验、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自我技术的整合、威力最大化。而且通过比赛,能够非常清晰发现自身技术上的短板不足,比赛之后可以有针对性练习、提升。还可以通过比赛,提升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,这是训练练不到的地方。有些球友说,“我平时一直坚持训练,练得也不少啊,为啥一比赛还是拉胯?”我没有面对面看,判断可能有些武断,根据以往经验,问题还是赛练脱节。相信你练球的决心、耐心与用心,但是实际练球过程中,可能太“舒服”了,无论是节奏、旋转还是落点,所以练得“不错”,但是,实际比赛一定是你怎么难受怎么给你,平时没有练到,一打比赛就会觉得发挥不出来。一个观点,训练难度应该高于比赛难度,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。
06 如何定义“会”?身边一个业余高手,2100分左右水平,小时候曾经荣获直辖市一级的青少年比赛男单冠军,有扎实童子功,但是去年打完比赛吃饭闲聊时候面对面亲口跟我说,“磊,我最近才学会拉前冲弧圈球”。当时我听完,非常震惊。因为我觉得以他这样的水平,说“才学会”拉前冲弧圈球,是有点不可思议的。因为哪怕我这样低陋的水平,别人问我会不会拉前冲弧圈,我也会斩钉截铁回答:会。后来,我又跟高手深入交流,按照人家的理解,就是一项技术必须在比赛中运用,并且成为自己的得分手段,融入自己的战术体系,这才叫“会”。所以,每个人对“会”这个字的理解,是判若云泥的。
07 胶皮选哪一款?有球友问,“39度狂三选哪个版本?橙省,蓝省,还是NEO版,哪个好?”回答:这些东西对业余来说都足够用,第一不用纠结;第二一分钱一分货,经济允许,买更贵的,相对更好。不是器材发烧友,不必花费时间精力研究橙省、蓝省区别之类,有区别,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08 业余打球为什么要总结?我个人认为,业余不可能也不具备专业的训练条件、训练环境,希望通过大运动量、长时间、高强度的训练得到提升,不现实也做不到。业余就得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付出之下,想办法尽量提高练球效率。所谓的思考与总结,不一定非是正儿八经的文字,可以是打完比赛坐在场边,落汗的时候,思考几分钟,或者睡前尚未入睡时候,脑海里回想一下。一切事物只有通过思考,才能沉淀与内化。只做,不想,只是经历。
09 为何对待乒乓如此认真?不是对待乒乓球认真,而是我们争取人生中要有一件无关生存的纯粹热爱,越投入,越快乐。什么都无所谓,自己也就无所谓了,更体会不到里面的乐趣。